EN

我们已经准备好了,你呢?

融汇全球资源 共创美好未来
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资讯>常见问题

在企业扩张、工厂建设或技术升级的过程中,常常需要采购大量同类或不同类的设备。为了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,越来越多企业选择采用设备集采模式,即集中采购。这种模式通过整合需求、统一谈判、批量下单,能够显著提升议价能力。

然而,看似高效的设备集采在实际操作中却可能面临诸多挑战。如果不提前规划、科学管理,不仅难以实现降本目标,还可能引发交付延迟、质量参差、供应商纠纷等问题。那么,设备集采过程中究竟会遇到哪些常见问题?我们一起来看看。

image.png

图片来源:摄图网

一、需求不统一,导致采购计划混乱

设备集采的前提是需求明确且集中,但现实中,企业内部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。比如,生产部要买注塑机,工程部要买检测设备,维修部又要更新空压机,每部门的技术要求、交付时间、预算标准都不一样。如果缺乏统一协调,采购部门只能“拼凑”出一个采购清单,结果可能导致:设备型号不统一,后续维护困难,交付周期错乱,影响整体项目进度,采购谈判时无法形成规模效应。

二、供应商管理难度大,履约风险高

设备集采通常涉及多家供应商,有的提供主机设备,有的配套零部件或软件系统。一旦供应商之间配合不畅,就容易出现“木桶效应”——整体进度被最慢的一环拖累。更有甚者,部分供应商在中标后转包或降低配置,导致设备质量不达标。2023年某制造企业曝出的案例显示,其通过设备集采采购的自动化生产线,因核心部件品牌与合同不符,导致整线调试失败,项目推迟三个月。

三、价格透明度低,难以真正“降本”

虽然设备集采的初衷是降低成本,但实际操作中,由于设备种类多、技术参数复杂,价格往往不够透明。采购方若缺乏专业判断能力,容易被供应商“绕晕”。最终可能出现“看似便宜,实则超支”的情况,设备集采的降本效果大打折扣。

四、技术标准不统一,影响集成效果

现代设备往往不是孤立运行的,而是需要与MES、ERP等系统对接,或与其他设备联动工作。但设备集采中,如果未提前明确统一的技术标准,就可能出现:通信协议不兼容(如Modbus与Profibus无法互通),数据接口格式不一致,无法实现信息共享。这类问题在智能化产线建设中尤为突出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曾因未在设备集采阶段统一工业物联网标准,导致后期不得不投入额外资金进行系统改造。

五、物流与安装协调难,影响交付效率

设备集采涉及大量重型设备,运输、吊装、就位都需要专业安排。如果采购方未统筹规划,可能出现:多台设备同时到货,现场无法接收,大型设备运输路线未提前勘察,卡在厂区门口,安装调试人员调度冲突,等待时间过长。此外,跨境采购的设备集采还面临清关、商检、外汇等额外环节,进一步增加复杂度。

六、后期维护与备件供应难保障

设备投入使用后,维护和备件供应是长期问题。在设备集采中,若未与供应商约定好售后服务条款,可能出现:不同品牌设备维保周期不同,管理混乱,关键备件停产或供应周期过长,影响生产,供应商变更或退出市场,技术支持中断。这不仅增加运维成本,还可能影响生产线的稳定性。

设备集采是一种高效的采购模式,但其成功与否,取决于前期规划、过程控制和后期管理。企业不能只关注价格便宜,更要重视整体价值。只有系统化应对各类问题,才能真正实现降本、提质、增效的目标。

苏美达国际技术贸易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9年3月,是苏美达股份有限公司(证券代码:600710)的核心骨干企业,隶属于世界500强排名第281位、中央直接管理的53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——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
请立即点击咨询我们或拨打咨询热线: 4006979616,我们会详细为你一一解答你心中的疑难。在线咨询

我们已经准备好了,你呢?

融汇全球资源 共创美好未来

咨询客服
电话客服

4006-979-616

微信公众号
微信